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9篇
教育   453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有不少人相信并担心,人类用智慧所创造的智能,已让人类自身逐步陷入机器的控制。大数据掌控了人类的行动轨迹,算法和程序成为人类的重要生存工具,人终将被智能机器裹挟着前行。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独立性,如何摆正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使人被新工具所奴役,这是人类在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重要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揭示了人类进步的核心。人的适应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适应性的本质是协调与抗争,是一种置身于客体的主体创造。改变环境的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并由此也改变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必定改变并重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人类的适应性,外显为人类顽强的征服力和改造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帮助人类自身不断强大,但也由此导致了某种错觉,即人拥有作用于一切客体的征服性,人能改变或建设所有的关系——这种错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为了未来而准备”让很多人期望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人类真正的适应性是一种作用于自我的征服和斗争,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类认知与经验的自我突破。人的创造,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成果,开启着自我保护和自我建设的机制,这种机制极大促进了人类的适应、发展、扩张,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对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承和学习这些保护机制与文明成果,更多地还要让学习者反思人类在此过程中的代价和教训,尤其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以创设模拟环境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的使命并不在于教给人们掌握应对的技能与方法,更不是教给人们记住某种知识体系的概念,人工智能终究会打破人类的局限,重新设置人类知识的储存、接受方式。当人类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时,教育应表现出怎样的存在意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把关注的重点从个体的能力转向整体的价值,凸显人类的独立性与价值性。 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但作为一种人类的延伸功能,人工智能将导致个体人的极大分化。个体人的适应性不同,差异会逐步加大,如果人工智能使个体人的能力逐步弱化,这将是人类社会的退步。教育应该激发个体人的不同潜力,让人而不是智能机器成为支持社会多样性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人的个体关怀,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约瑟夫·奥恩提出“防范机器人(robot-proof)”教育,就是指培养我们人类的独特性。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必定支持多样性的存在,但人类终究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教育要引导人们构建一致性的共同价值。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立仁爱、友善、公正、互助等价值观。这不仅是主体间的要求,也是主客体间的要求。随着人类创设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类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对人类而言,很多问题没有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技术可以多种,制度可以多样,文化可以多元,但人性立场应该一致。在由人类和技术引发的高风险社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关注对人的研究,让每一个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能秉持健全的立场、科学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62.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等教育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而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技术值得借鉴。本文介绍了英国格拉摩根大学采用情景规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过程、方法及带来的思考,以期为国内高等教育战略管理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3.
国家质量教育标准是用以衡量教育组织达到某种程度或水平的质量或数量要求的规定,主要是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或优质的规定,具有标志、导向、甄别、激励、促进等功能。制定国家质量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的主要标志之一,也体现了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组织提高管理效率和绩效。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颇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4.
从2003年起,丹麦开始了为期约十年的博士生扩招运动。它大幅增加了丹麦高校的博士生数量,也改变了博士生群体的内部结构:技术科学、健康科学和科学类博士生扩招最多并最终占据支配地位,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对较弱;女性增幅多于男性并后来居上;国际生比例也显著增加。围绕本次扩招,丹麦社会产生了诸多争议。基本结论如下:总体来看,扩招基本并未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博士生过度教育问题虽然并不严重,但却存在学未尽其用的现象;扩招的短期政策目标已经实现,但其长期的科技和经济效应有待检验;针对博士生适度培养规模问题,存在多种视角,但生态学视角最终被丹麦政府采纳,从而导致扩招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65.
从纵向看,中国基础教育事业需要区分教育、管理、行政、政治四者的层级,并在分层系统中给予教师、校长、局长、部长应有的尊重。从横向来看,重整教育事业的评价体系,需要还原四种被评价主体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处于自己应有的话语体系之中,教师负责教书育人,校长负责学校管理,政府负责教育行政,国家负责意识形态。如何从深度嵌入到国家和社会之中的教育事业自身的内在本质和结构特征入手来重整分层和自主的教育评价的纵横逻辑,需要回归到"好的教育"应该指向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两个根本的政治哲学的问题,教育评价也应当以此为自身最本质的内在质询。  相似文献   
66.
文章对首尔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博雅教育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评介,分析了其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基础课程以及核心课程的实施与相关的教学和课程管理措施,指出了其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选课与学分要求、教学模式与考评规定等方面的实践中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方法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7.
定量测算人均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方法,初步测算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年度人均培养成本,并根据某些经验系数,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校正,校正后的各类学生年度人均培养成本分别为:博士生42756.95元、硕士生35630.79元、本科生23170.02—23753.86元、专科生19003.09—19107.40元、网络学院学生7126.16元。  相似文献   
68.
论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及其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共有四种,即非规范性、强制性、非均衡性和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权力博弈性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非规范性和强制性,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以非均衡性和层次性为主。  相似文献   
69.
就业作为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桥梁,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持续刷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地在提醒着我们就业市场中严峻的现实挑战。然而,挑战不止于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势必被人工智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所替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给本就紧绷的就业市场增加了更多的潜在压力。未来将至,作为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作为未来劳动力市场重要群体的大学生,面对接踵而至的就业挑战,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又该如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0.
外国大学日本分校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WTO背景下,这一类型的学校被归为"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教育主权的敏感性使外国分校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和学历效力一直得不到认可,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满.本文将围绕这一矛盾阐述外国大学在日本开设分校的运营状况、日本政府如何应对美方提出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要求,以及日本经验对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